您当前位置:三叉神经 >> 面肌痉挛 >> 诊断治疗 >> 浏览文章

面肌痉挛的各种治疗方法及比较

来源:解放军总部医院附属军队医院(三叉神经痛中心)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3日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的面神经所支配的肌群不自主的、阵发性的、无痛性抽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无其它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肌电图上显示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波。

  面肌痉挛多发生于一侧,双侧者少见。一般认为女性多于男性,且好发于中年以后。我们的统计显示,60%是女性,80%的患者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

  面肌痉挛的病因:祖国的中医学认为:患者系由“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引起,当事物的发展超过“度”;从而引起面部的微循环改变而引起的面部阵发性的抽动。现代医学认为面肌痉挛主要是由于面神经在出脑干区受到血管轻微持续的压迫导致髓鞘变薄,从而发生神经轴突间动作电流的短路。另外,由于面神经根处纤维损伤变性,可引起面神经运动神经元胞体改变,同时影响面神经核团的大脑皮层区而出现跨神经元退变,加之中枢的兴奋因髓鞘脱失不能正常下传,兴奋在中枢内不断蓄积,中枢失去对兴奋的整合功能,当电兴奋叠加到一定程度,便形成一种爆发式下传,从而使其功能发生异常,出现面肌抽搐症状。

  由于对病因认识的局限性,目前治疗方法很多:药物治疗、封闭、面神经干梳理术、面神经根部微血管减压术、射频温控热凝术等。

  1:中医针灸治疗面肌痉挛:

  在患者患侧面部选穴位为主穴,配以手足的穴位为辅进行治疗。

  2:药物治疗面肌痉挛

  中药:牵正散加减

  西药:可用镇静、安定、抗癫痛等药物,如笨托因那,鲁米那、安定、卡马西平等,对部分病例有效,尤其是发病初期的病例效果较好。但必须注意其诸多的药物副作用,如嗜睡、精神抑制、粒细胞下降、白血球减少,药物性肝炎、剥脱性皮炎等。曾有文献报道因治疗面肌痉挛服用卡马西平7天后出现了粒细胞下降、药物性肝炎、剥脱性皮炎“三联症”。

  3、封闭治疗面肌痉挛

  神经干封闭多用复方奎宁,经乳突前缘入路、乳突后缘入路、腮腺入路法穿刺面神经主干,注射复方奎宁0.5m1即可。采用奎宁注射是因其有长效麻醉作用,因此奎宁的作用与其对细胞的毒性成正比,其麻醉作用持久,要过几周之后神经机能才能完全恢复,复方奎宁注射液是常用药物,其对注射处的组织无显著影响,很少发生水肿与渗出及增生,仅在麻醉区的皮肤周围有轻度麻木,奎宁注射是安全的,没有永久性的病损发现,没有不良并发症。

  4、穴位注射疗法治疗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穴位注射疗法,是我们在研究国内、外治疗面肌痉挛的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治疗面肌痉挛的特效疗法。主要方法是根据患者面肌痉挛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有针对性地、个体化地将有关药物注射于茎乳孔,耳屏前皱褶中点及面部有关运动点,从而有效地缓解及解除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穴位注射疗法的突出优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长、不易复发、简便易行、安全、治疗无痛苦、患者乐于接受、局部副作用小、重复穴位注射无过敏反应等。是我们治疗面肌痉挛的特色疗法。1997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世界医学大会上我们的穴位注射疗法及论文是来自世界50余个国家的数千名医学专家中面部神经、面肌痉挛方面的唯一中方的代表。其论文已入选《中国名医大典》。

  5、肉毒素注射疗法治疗面肌痉挛

  肉毒素是厌氧梭形芽胞杆菌属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种大分子蛋白毒素,主要作用于运动神经末梢,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引起肌肉的麻痹。其作用时间可达数月。医学文献报道,有明显疗效者达70%一90%。维持时间与症状缓解程度、并发睑下垂和鼻唇沟变浅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但是,肉毒素是细菌毒素中毒力最强的一种,应严格掌握适当的剂量和重复注射间隔时间,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多用于:美容院,及年轻的女性。

  在治疗过程中遵循个体化原则,在治疗前要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清楚,肉毒素注射治疗尚属对症措施。影响疗效的最重要因素是正确选择注射肌肉,一次注射足量的肉毒毒素可以很快减轻或消除肌肉痉挛,而不适当的少量多次注射则达不到预期应有的治疗效果,并致使以后的注射治疗失败。在溶解稀释过程中不可用力冲注、摇晃,应尽量减少抽吸次数及泡沫形成,避免使用在室温下放置4小时以上的溶液。原则上一般注射间隔不应短于3个月。

  6、面神经干手术治疗面肌痉挛

  在常规局麻下面神经总干解剖法游离出约1cm总干,在5倍手术显微镜下,用口腔科探针将面神经干拉起,再用显微镰状刀将面神经干外膜剥脱并贯穿插人面神经干进行分束,因面神经纤维平行排列,故极易分束,常规分成7束,症状重者分10束以上。有的医学作者统计用该法治疗面肌痉挛超过1年的患者50例,其有效率为97%,复发率70%。但该方法有伤口感染可能,影响美观。同时也给患者留下程度不同的面瘫,常需3个月左右才能恢复正常。再次手术困难。

  7、面神经根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

  自1875年Schultze在面肌痉挛病例的解剖中发现桥小脑角有动脉瘤的压迫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面肌痉挛系面神经在出脑干区受到血管轻微持续的压迫所致。有鉴于此,将压迫神经的血管、蛛网膜分隔开,以解除面神经的压迫、短路现象,即可达到缓解面肌痉挛的目的。临床上经常采用局麻下耳后4cm-6cm长横切口,开颅骨窗2cm×3cm,“+”字切开硬脑膜,在显微镜下探查桥小脑角,将距面神经根2mm以内的血管均视为压迫血管,即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仔细分离周围增厚、粘连的蛛网膜,将动脉血管剥离神经根部,面神经采取不同程度梳理、刺激后,在动脉血管和神经之间垫以聚四氟乙烯棉片。有的医学作者统计用该法治疗面肌痉挛超过6个月的患者69例,其中60例效好,2例无效,59例复发。该方法有脑脊液耳漏、皮下积液、同侧听力减退。

  8、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面肌痉挛

  射频温控治疗面肌痉挛是通过射频针尖的不同温度变化对面神经总干施加创伤,损伤和离断部份纤维,对从大脑中枢来的神经冲动起到了缓冲的作用。因为射频针尖的温度是可控的,不仅部分破坏了面神经干的完整性,而且保持了面神经干的连续性,从而使部分面神经纤维失去功能,部分纤维维持正常功能,所以面神经的破坏程度可根据面肌痉挛减轻、消失、面瘫出现程度来调整,这也是射频治疗面肌痉挛的一大优点。假定时间固定,温度越高对面神经的毁损越甚,临床上止痉效果越好,但面瘫程度越严重,反之亦然。有报告57例面肌痉挛患者经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后症状均全部消失,有60%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面肌无力,但在3个月后面肌无力症状消失,追踪观察1年半,有20例面肌痉挛复发。射频治疗面肌痉挛成功的关键是要严格按穿刺方向和角度进针,刺中面神经主干。如果方波刺激电压越小,说明准确性越高,开机热凝的温度就越低,时间就越短,否则温度太低,时间太短就达不到治疗效果。临床上方波刺激电压在0.1~0.6伏特时可开机热凝,温度在50~80℃经30~60秒的热凝通常可使痉挛停止。这种治疗方法有听力减退的并发症,而且也有不同程度的面瘫、再次手术困难等问题。

  9、面神经麻痹后遗症引起的面部抽动,表现为:面部肌肉被动的抽动,即:患者只要闭眼面部就会有抽动,鼓气试验表现为患侧眼小,口漏气,嘴角向患侧歪。

王思博

主治医师   王思博主治医师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临[详细]

王锁珍

主任中医师,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详细]